首页
Nav
行业资讯
Nav
名家访谈
Nav
会议活动
Nav
会议服务
Nav
更多
美因基因通过聆讯,消费级基因检测“焕发新春”、“起死回生”?
发表时间:2022-06-09 15:40
投资观健News:
近日
,美因基因通过港交所聆讯,这意味着不出意外,这家主业为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公司即将登陆港股市场。
这家公司自2016年成立至今,满打满算不到7年时间,算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中“新生的一代”。但是,自成立到上市,这家公司一路自带“光环”——不熟悉基因检测这个领域的人关注到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公司与另一家上市公司美年健康的关系;而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则注视着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在国内市场“存活”“盈利”甚至走到“上市”。
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和癌症筛查服务构成了美因基因的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是美因基因的营收支柱,营收占到总收入的九成以上。
过去几年,在业内来看,国内市场经历了从2013年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萌芽,到度过了2015年的爆发期、2017年的洗牌期,然后是2020年之后多年的沉默期。而在消费者眼中,则是朋友圈一股“寻根问祖”、“自我解密”之风刮过,又悄无声息没了踪迹。
目前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还很有限,市场接受度和渗透率相较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空间,但即便是在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也未被广泛接受,市场渗透率依然十分有限。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作为基因检测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在中国,按2020年的收入计,这一细分市场仅占全部市场的3.1%。此外,全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渗透率仅为0.8%(按国家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累计用户数除以人口数计算),这一数据是美国市场的约十分之一。
谈及消费级基因检测,在海外市场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23andMe,创立自2006年,但是更早成立的全球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是Ancestry,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立,一管唾液寄回公司即可进行基因检测,生成的报告涉及数百项结果的分析,可以检测的围绕包含了祖源(家谱、生物学祖源等)、健康、宠物、亲子鉴定等等很多维度。
国内知名度比较高的是稍早入局的微基因、23魔方以及水母基因,均成立于2015年,创业之初,微基因、23魔方等中国消费基因检测的主营业务也是祖源分析,并包括遗传风险、遗传特质、遗传变异携带、营养需求、药物反应、运动健康、皮肤管理等上百项检测项目。
美因基因在招股书中自称是国内唯一一个实现盈利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
,翻看公司的产品管线,涉及了三种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包括叶酸代谢能力评估检测试剂盒(评估患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ApoE基因检测试剂盒(评估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以及BRCA1/BRCA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评估患遗传性乳腺癌的风险)。其中叶酸代谢能力评估基因检测试剂盒和ApoE基因检测试剂盒在中试生产阶段,预计将在2022年从国家药监局获得这两种检测试剂盒的IVD注册证书。
有趣的是,这和FDA在2017年批准的首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所做的方向有些一致——也就是23andMe的个人基因组服务遗传健康风险测试,用于检测10种疾病风险,包含了帕金森病、迟发性阿尔兹海默症、戈谢病1型等。
来源:美因基因招股书
不过,一种质疑的声音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大部分解读都是基于几万个或者更少的人体样本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只是统计学上的概率,并不能从原理上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比如研究癌症风险和人体基因的关系时,首先通过统计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的数据,然后进行比对,筛选出相似的基因,即选定为可能致癌的基因。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所用数据库的质量和完整性直接相关。同时,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遗传风险信息,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会发生某种疾病,因为除了遗传变异,这些疾病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随机的体细胞突变。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真正让消费级基因检测“出圈”,关注度和话题度“拉满”的,却是朋友圈曾经风靡一时的“生命解密”——只需一份唾液样本,从基因处就能扒出祖宗,完美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测祖先来源、测自己不为人知的身体秘密,不少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非洲血统、比别人更容易长胖、喝酒更容易脸红。
于是,近些年,提及“消费级”似乎就和“严肃性”站在了对立的两端,“消费级”似乎自带娱乐、生活的属性。
究竟怎么定义消费级基因检测呢?通常可以听到的一个官方解释是,“通过广告、电商、线下店可被消费者认知且直接购买的基因检测产品。”
国内一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也为消费级基因产品“正名”——“这个名词是从美国翻译过来的,为了区分原来通过医院销售的基因检测,而这是通过‘零售’(互联网)直接对接消费者,实际是渠道的差异,而不是代表消费或娱乐化。”
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渠道”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尤为重要,不需要“打破头”挤进医院,消费级产品天然定位在院外市场,特别是互联网渠道,聚集了大量充满好奇的、愿意冒险尝试的、年轻消费群体,但是,“尝鲜”的群体不是“高净值客户”,而线上平台也意味着可以轻松的“货比三家”——价格比产品性能更加公开可比。市场的起落伴随着价格的涨跌,甚至在2017年打响了一场“价格战”。
从2008年,周慧君创立的iDNA,中国消费基因检测市场出现了萌芽,然而过高的价格促使产品滞销。直到2015年,微基因、23魔方等多家基于芯片技术的产品问世,售价1000元,中国市场才逐步被打开。也是在2017年,23魔方首先降价至499元,引发23魔方和微基因之间的“此消彼长”的价格战,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购买。
还有一个渠道就是体检机构——一个高净值客户聚集的平台。其实,不仅是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即便是定位医疗场景的筛查产品,检测这一行为似乎天然符合体检的场景。
美因基因脱胎于体检机构,也可以说是由一家体检机构参与孵化。从数据层面及可以看到,招股书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9月30日,美因基因与国内超过300个城市的1400多家医疗保健机构建立了合作,其中,美因基因58%的机构客户来自于体检中心。2018年至2020年期间,美因基因通过向美年大健康及其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提供服务产生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1.2%、45.3%、52.6%。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家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公司,也没有完成三年业绩的“对赌”。
2018年,美年大健康对美因基因实施并购,孵化了美因基因的天亿集团(美年大健康母公司)对美因基因2018年度之后的三年间业绩做出承诺。但最终对赌失败,美因基因和美年大健康开始进行战略性的股权调整,美因基因不再由美年大健康控股。
而事实上,不是每一个消费级检测公司都有一个做体检的集团做“靠山”。在2018年前后的几年间还不断有企业传出融资的消息,2018年,成立较早的三家企业微基因、水母基因、23魔方相继获得融资;2019年成立不久的基因宝也完成融资。但是行业的热度很快就散去了,自2020年以来,行业再没有传出新的融资消息,反而在2021年,业内传出微基因、23魔方和基因宝三家公司正在洽谈合并事宜,但传着传着也没了下文。
查阅几家代表企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现,水母基因公众号最新推文停留在2020年2月28日;微基因新增了全基因组测序产品;23魔方在其官微上挂上了便隐血自测、HPV分型检测、长安心肠癌早筛、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产品购买链接尝试进入癌症早筛赛道;基因宝除了2020年10月与万孚子公司万德康发布共同合作宠物基因检测产品外,主要还是在推广遗传风险类DTC产品;另外,2019年与贝瑞基因合作成立圆基因的香港企业Prenetcis最近与诺辉健康携手,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推广结直肠癌早筛产品,而圆基因官微的消息停留在2021年11月10日,当天头条消息标题
“我们可不可以不死?”
这次,美因基因如能顺利上市,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又将“焕发新春”、“起死回生”?
上一篇
国家药监局:同意筹建口腔数字化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下一篇
快讯|达歌生物完成2200万美元A轮融资,创始人曾任复星医药美国公司CEO
文章分类:
热点资讯
投融资
基因检测
癌症筛查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南方医学网
南方医学网总部位于广州,立足于南方,面向全国。南方医学网以专业的视觉,传递专业的医学信息。
联系我们